2000年我旅英期間,看了不少戲,其中的音樂劇The Secret Garden是我很喜歡的,也買了劇場CD。返台後常拿出來聽,每一次聽,彷彿都透過音樂穿過時空,回到我的小閣樓宿舍,回到那個微冷的春天。

搬家、換教室、期間因車禍腿傷休養一學期,音樂CD也不曉得放哪兒去了,於是上Amazon訂購,請朋友攜回。於是這個夏天,我又在音樂中回到我的小小閣樓,我的祕密花園,瑪麗的祕密花園。

祕密花園描述生長於印度的小女孩瑪麗,父母雙亡後被送到英國姨丈家住,孤獨而彆扭,在女傭、鄰居的協助下逐漸打開心房,在知更鳥的帶領下找到一把鑰匙,開啟阿姨的祕密花園;瑪麗又接觸到表弟,協助他站起來、進入人群,更讓因喪妻而喪志的姨丈重新面對世界、擁抱家人。





播放的這首It's A Maze是瑪麗遇到園丁時,園丁所唱的歌曲。


其他的歌曲慢慢播>2000年看戲的筆記在下面。現在看來有點羞赧,文字雜亂;但更羞赧的是幾年後一樣沒有太大長進,呃……

劇名:The Secret Garden
原作:Frances Hodgson Burnett
劇本改編:Lucy Simon and Marsha Norman
製作:Nederlander Producing (England) Company
導演:Adrian Noble
編曲:William David Brohn's
編舞: Gillian Lynne
日期:04 April, 2001(mantee)
地點:Aldwych Theatre

這個製作嚴格說來不能算是RSC的作品,因為這音樂劇最早在1980於百老匯演出,由RSC修改百老匯的版本,在Strafford演出後,從今年二月起由Nederlander Producing Company在英國的分支製作。

關於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這個舉世聞名的團體,如果我沒有記錯,在英國有兩個主要據點。第一個在Strafford,有三個劇院:Stratford-upon-Avon(演出莎劇作品)、Swan(中小型劇場)和The Other Place(演出實驗劇);第二個在倫敦:Barbican和The Pit(這兩個劇場從五月開始的四個月內有長長一串國際劇團聯演,稱為BITE﹣﹣Barbican International Theatre Event)。RSC也會在Young Vic或其他劇院演出,或出國巡迴--去年便曾到台灣演出「馴悍記」,並有工作坊;每一年除了製作莎劇,也有其他古今劇作的製作。像五月中我們班要去看的Tantalus是希臘悲劇,倫敦西區名聲不墜的Les Miserable的首版也是RSC製作。

來說看The Secret Garden的感受。到英國至今,從來沒看過一齣戲有那麼多小朋友觀眾!除了主題為兒童所知,或許也因為英國的中小學多半自上週開始放復活節假期,因此吸引了許多觀眾闔家光臨。看戲過程當中,完全不聞小朋友的騷動,大家都很專心;到了中場,整個劇場就變成電影院了--在英國劇場是可以吃東西的,只要不打擾他人看戲;中場休息還有人賣冰棒或巧克力,今天更多了許多人自備零食;除了小朋友鑽來鑽去,也可以看到許多家長打著招呼或聊天,樓上樓下和睦融融呢!

今天劇院酒吧裡雖然賣的酒不多,卻另有收穫:整個劇院了賣出很多冰品與巧克力,應該也賣出許多節目冊,這得拜疼愛孩子的父母親之賜。我發現倫敦西區似乎有一個有趣的現象,除了音樂劇和NT的作品,大部分的戲劇似乎不會特別製作節目冊。音樂劇則因為上演的時間比較長,以年為單位,內容及型式也比較大眾化、票房佳,因此有預算製作精美的節目冊。有的製作甚至把節目冊做成兩本,一本介紹故事與照片,另一本則是演員與製作群的介紹。但即使如此,我仍覺得概略說來,2000年音樂劇的節目冊品質較之四年前我所看到的,好像差一點。以Phantom of the Opera來說,四年前的節目冊除了內部印刷精美,還有紙質優、燙金壓紋的白色封面,更加上紅色的掛穗;去夏陪朋友再看時,便發現只是一般的銅版紙。另一個會多用一點心思製作節目冊的便是NT(National Theatre)。在NT裡頭的書店,甚至會販售收集NT節目冊專用的檔案夾。這或許因為有國家預算、作品要巡迴全國的NT分支戲院甚至出國,又掛著國立的名號,總不能太隨便吧?其他的節目冊,幾乎都依附在一本叫做Theatregoer的雜誌底下。雜誌有48頁內頁,中間的16與封面依照各自不同,做劇作或劇場的介紹與廣告,其他都是整個西區戲劇的廣告或劇場界的娛樂新聞。我買了一次之後便放棄,因為內容實在無趣貧乏,不如買一本Time out或上網搜尋。

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舞台技術。今年看到的戲,在景片製作上常見半透明類似紗質布料的使用。這樣的材質用在大幕時可以造成時空的迷茫與距離感;設計舞台時,可代替牆壁,讓觀眾擁有「穿牆眼」,而無須侷限在鏡框式舞台的平面上,或將舞台硬生生區隔成左右、堆疊平台,乃至用其他的技術如燈光或音效來勉強彌補。例如【長夜漫漫路迢迢】,便用這材質做牆。每次有人下樓,總像是聆聽著樓下人的對話,更具戲劇性;加上燈光,茫然黯淡的氛圍更強烈。這在台灣則可以在屏風劇場中看到。李國修的作品﹣﹣特別是戲中戲的部分﹣﹣多半有現實與虛擬、現代與古今未來的穿插場景,常會降下半透明大幕,演出一小段之後半透明大幕升起,觀眾進入該時空。

在The Secret Garden裡就可以看到紗質布料製作長型景片,繪上樹木枝幹便是樹木;堆疊景片之後,便是重重花園,演員可以在曲徑之間遊走、玩耍、舞蹈、尋覓等等。 另外,這齣戲和Les Miserable一樣大量使用軌道,推動景片、轉動三扇門。相對於Les Mis使用軌道的道具巨大而沉重,甚至要人工引導方向與調整,The Secret Garden的卻很簡單輕巧的。薄薄的門在舞台上旋轉,讓我著迷且困惑這究竟是如何辦到的。

導演在節奏上的掌握或場面上的調度都很好,回憶與現實、虛擬與真實之間的切換與融合也都很清楚。我覺得最好的應該在於Mary、Archi聽聞宅院深處悠遠歌聲時的尋覓與念想、母親Lily穿梭時空之間那一場。運用三扇門的開關與不同的角度調整和設定,三人的情感轉折與追尋,再加上其他受到驚動的家僕進進出出,畫面流動轉換,配以音樂與燈光的烘托,扣人心弦。在我有限的經驗中,能把開門關門玩得這麼流暢的,人數眾多卻俐落清楚而不凌亂的,只有Michael Frayn的Noises Off和以色列布奇列茲舞團的作品【備忘錄】吧!

演員部分則因為是午場,有不少都是二線(這是慣例,也因此票價低一點點),藉此磨練;飾演主角小女孩Mary和男孩Colin的則有更多小演員輪流演出。今天演出這場Mary的是個九頭身美少女,歌聲也好,雖然剛開始時有點僵硬做作,不過漸入佳境,越來越好,聽起來更甚劇場版CD;根據節目冊,有個小Mary長的有點像藝人阿亮,哈!不過她似乎是主力Mary之一。比起九頭身美少女,今天飾演Colin的小男生就太遜了,演技生澀。飾演父親Archi的則是平日飾演Mary爸爸的演員,演起Archi扮相太年輕,可惜。

整齣戲的舞蹈,除了Lily在Archi幻想中起舞有點怪之外,小片段個人演出都還好;群舞主要在園丁們的演出,編舞者似乎企圖將園丁的工作以舞蹈呈現(這和安德烈韋伯以足球講北愛議題的新作The Beautiful Game,將足球動作編入舞蹈中,有異曲同工之妙),但是我覺得有點冗長 。音樂雖然不走Les Mis的磅礡或Phantom的大氣,但濃濃的民謠風,熱情熱切,樂音悠揚,讓人有隨之起舞的衝動呢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叫我「林娘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