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進入段考前準備,我把兩堂課做了一點調整,一堂讓他們讀書或考試,一堂看以前青少年戲劇比賽的影片,並講解討論。

我一直以為自己透過戲劇活動很了解學生,這是因為他們在表演教室裡放鬆、活動、與他人互動,用更多圓的方式透露自己的個性與專長。我也很自豪自己可以用新的角度與標準看學生,彷彿認識他們更多、更快、更深。

然而昨天陪兩個班級讀書,發現了完全不同與表演教室中的他們。一個班級活動力超強,但沒想到在教室裡專注力弱、維持時間短,讀書大概35分鐘就不行了;聰明的人讀得快,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,蠕動地想要看課外書。另一個班級沒了活動空間(有形的與無形的),突然變得非常......稚嫩,我不願說他們幼稚,但他們實在像孩童一樣。男生班長溫和地問:「考卷寫完了嗎?」眾人細細卻整齊地回答「還沒有......」,彷彿台上是個溫柔的老師,而台下的是溫馴的小朋友......;還有一個因為跟旁邊的人玩,被呼了一巴掌,竟像小寶寶一樣哭個不停,而旁邊的人也都趕緊跑到旁邊慰問、遞衛生紙......。

哎呦~怎麼會這樣啊?

可是上面這個是小事,是我自己不夠了解學生。然而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情:透過改本子,我發現一件非常古怪的事:從開學第一週就有學生說我兇、嚴肅、安慰我不要生氣、希望我不要罵人,可是除了其中有某一週格外疲累、因為生病而急躁,我明明不覺得自己在生氣啊!我甚至會特別強調:「老師沒有要罵你,也沒有在生氣,可是我會告訴你,因為希望你們了解......」這到底是怎樣?難道你們爹媽都不教訓你們、不唸你們的嗎?難道你們其他老師都不嚴肅、不講學生行為的嗎?

後來我嘗試問幾個學生,才發現他們不太能理解「老師板起面孔原來是因為同學犯了錯」,或者「同學犯錯、不尊重同學、無法自律、不交功課也很常見啦」,甚至根本不懂為什麼同學的行為不恰當,因此也無法理解「交功課與認真作業、尊重同儕、互相支持」比「痛快玩遊戲、做表演」更重要。

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叫我「林娘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