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:暗戀桃花源
演出:表演工作坊.明華園
導演:賴聲川
時間:20060908
地點:國家戲劇院

本來想說過了就過了,但是看到網友阿倫寫,忍不住也想說說自己的看法。

第一次看的《暗戀桃花源》,是電影版,金士傑那總是苦著的臉,扮演戲中衛愛情而開懷、嚮往的江濱柳時,如此迷人而青春,而扮演老人時又那麼地令人心折與心疼(好啦我承認,我一向喜歡老男人,尤其是有點憂鬱的那種!)林青霞中規中矩,丁乃箏在李立群與顧寶明的帶領下,一同演出節奏錯落有致、曲折婉轉又有趣的桃花源。只覺得好,卻不知怎麼好,那時,真真太年輕了。

第二次看,是現在市面上流通的舞台劇版,真給氣死!到最後只記得趙自強不斷大叫,非常討厭,蔡燦德的高分貝讓我耳朵很痛。

第三次看,是明華園與表坊合作的新版。那晚,一起看戲的從前男友換成老公林先生,還有學生一名、結婚媒人師母與師母女兒。

我認為,明華園加入的《暗戀桃花源》是一個好看的作品,但是它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作品,因為作品嚴重失去平衡。作品好看,因為明華園的部份充滿了草根式的生命力,或許有的部份粗鄙、甚至無厘頭與莫名其妙,但整體而言酣暢淋漓,豐富飽滿,就算太「過」,你都會知道他是故意的,完完全全是要來搶戲、並且用「搶戲」闡述這個劇團的風格!有許多預期中的戲點與非預期的,都因為語言、風格、劇種,截然不同,新鮮感十足。而作品不好,是因為暗戀的部份太弱,完全被明華園擊敗。我明白「暗戀」這樣風格的戲肯定比「桃花源」困難、不討喜,但是從一開始節奏就沒有到位,太慢;「一個全新的中國」等內容聽起來距離遙遠,也不見導演去處理、賦予新的意義;湘琪老師和尹昭德沒有戀人的默契,徐偃鈴演上海、北京女子(如夢之夢)果然更勝客家女性,總覺得不自然、不自信;直到最後一場戲,才讓人感受到那份時空所造成的無力與無可挽回——這樣的「暗戀」,對照過去並沒有太多的新意,也完全沒有能量可以與「桃花源」匹敵,這不是劇種或風格的元素而已,而是導演的企圖心與表演者的專注和能力。

對此,劇場觀察家善祿提出他的看法,認為這齣戲沒有所謂誰強誰弱,純粹是風格問題,賴聲川也不會笨到看不出來,甚至正是這樣的風格差異使得這齣「兩個劇團一個場」的戲終於對味、對位,但是我還是覺得,風格可以不同、觀眾喜好可以有不同,但實力,是不會因為風格與喜好而有所差異的。

2006版的《暗戀桃花源》,因為語言而產生妙趣與更大的隔閡。兩個不同背景、不同出身的團體(所謂「外省」與「本省」)同爭一個空間,不同的語言使這種地盤之爭更鮮明;有一方先到這個空間、並開始使用了,但是後來的一方卻因演出在即,必得先用;受過桃花源洗禮的人與留在原地的人丟接孩子時,那孩子包裹的形狀與台灣並無二致!河流、界限等空間符碼,常用藍綠,充滿許多暗示......我不能否認,在那政治翻滾的九月,這版本的《暗戀桃花源》給了我無限想像。

就戲劇來說,兩種語言確實帶來更強烈的象徵感,然而也使得原來因語言所產生的巧合消失了。在過去的版本中,兩個劇團在同一個舞台上、同時排練所產生語言交錯與呼應,在2006年版本中難以呈現,因為不同語言的用字遣詞在字數與語音與節奏上無法相合,就失去了對照與連結的呼應——然而如果我們強要辯說,誰說不能是另一個符碼——這些人雖然語言的形式上不能相合相順,但根本上是能夠互相理解的;既然能夠互相理解,操持不同語言又有什麼關係?

上週末,某一門課上讓我們看趙自強大叫版《暗戀桃花源》。整個過程都讓我覺得很不舒服,因為真的很吵。而且是沒有意義的吵。於是我想,儘管2006不是個成功的作品,卻肯定比大叫版,更加有趣......。

最後,聽學生說,他坐在一樓,旁邊的人看起來都「很厲害」,對照整場的笑聲,他們對明華園似乎很不以為然,冷感與無聲中有鄙夷之氣。孩子,別擔心,他們只是故做矜貴、所以不能欣賞明華圓的庶民力量而已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叫我「林娘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