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本人一向卑鄙——常常一魚三吃。剪接的影片「馬林魚之家」可以在雷老師那裡首映;可以加了一篇文字後繳交「博物館與社會教育」,還可以在「戲劇概論」課「用亞里斯多德戲劇六要素理論檢視某個活動或影片」自我評析。

最過分的是,可以上部落格,哈哈哈哈。可恥。用這種方式灌水。

那又怎樣?反正我要貼就是了。可是請大家不要笑。這畢竟只是小練習,難登大雅之堂啦。

﹦﹦﹦﹦﹦﹦
壹、從博物館到我家

「博物館與社會教育」這門通識課程引領我們窺看幾個知名的博物館與展品,更重要的是介紹「博物館」的概念。於是,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有燈光空調、內有庫藏的空間,提供研究、展覽的資源,更包含了教育、悠閒、資訊與溝通的內涵;其中的展品乃至展場,都是社會的縮影,展現一時一地、不同生活與文化的面向與切片。

在課程最後的作業裡,我曾想介紹倫敦的國家藝廊(National Gallery)。不是因為它收藏豐碩、聲名遠播,而是因為一件作品。

1996年初訪國家藝廊,我以一雙欠缺美術素養但興致盎然的眼睛看展覽。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,我看見一個國家與文化的內容與流變,看見社會與人情的交融。然而在目光逡巡間,我發現了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。它不是出自普羅大眾時所聽聞的知名藝術家之作,也不是規模巨大的作品,它出自一個我當時不知名、未來不知能否知道的藝術家之手,描述著十八世紀酒吧眾生相:一桌子人在飲酒,旁邊有個小樂隊在演奏,小提琴手的弓不小心戳到某個酒客的嘴巴裡,弄得酒客瞠目結舌;一個女侍端餐點上桌,卻差點給橫臥在地的醉漢絆倒:地上一隻老黃狗,定靜地在喧鬧中微酣。這些畫面如此鮮活生動,充滿了時代的光影與生命力,歷歷在目。

博物館內拍攝請勿使用閃光燈、而數位相機尚未問世,當時我為該幅作品所拍攝的數張照片一律模糊不清,徒留記憶與遺憾;流水十年,網路無遠弗屆,只要有關鍵字就可順藤摸瓜,但縱使google無比神奇,堪可鑽天入地、穿古越今,也沒有辦法讓人評描述就可以找到圖。

2001年,幸運再訪國家藝廊,渴望想找到那幅作品,拍照、紀錄、研究以誌之。穿過一間間高聳廳堂,走過無數人像的注視,甚至在山林河海、水泥金屬之間急步,我仍遍尋不著那幅作品。

在遙遠綿長的殘念之中,我面對這個博物館與三件藏品的作業,思考著應該介紹哪一個博物館。看到一桌淩亂,我想,這張淩亂書桌所在的吉林路小屋子──我和我先生的家──馬林魚之家,或許是個有趣的題材?


貳、走進馬林魚之家

一、城市中的馬林魚之家

馬林魚之家周圍交通便利。假設在淩晨駕車到各個重要交通轉運點,松山機場,五分鐘;高速公路,兩分鐘;東西三分鐘之外是中山國中與民權西路捷運站,未來有這附近將有雙捷運交會;天亮之後有無數的公車在關老爺眉眼下來來去去,遑論汽車上下建國南北高架橋。

馬林魚之家往北走有新生公園與游泳池,往南可訪知名的亞都麗緻,西邊是一級晃蕩佳處北美館,東邊可到行天宮拜拜。萬一哪天雙腿一蹬,還可自東長庚、西馬偕退房,直接到第一殯儀館登記借住。

然而上述末了的天下地下的事情尚未發生,就只要關注人間妙事即可。馬林魚之家的確切地址是臺北市吉林路@巷@號@樓(按:網路壞人多,消音),在一條靜巷裡。靜巷避風卻通風,天晴日好時格外敞亮,唯三的問題:第一,沒道德主人與無力老狗四處拉屎;第二,四樓販售臭豆腐之家,時常污染電梯;第三,鄰居們公德心不算太高明,通常無法百分百把廣告信函準確丟到馬林魚之家提供的垃圾桶。

馬林魚之家在電梯出來左轉後的右手邊,築成於1982年,權狀29.1、室內約27.5坪,二十二年內輾轉不同屋主之手。1999至2004,這間大樓小單位貼著藍色壁紙,一位美容師早出晚歸,只燒開水、喝咖啡,但每晚就寢前仍以疲憊的身軀,把地板拖到光可鑑人。那是一間被細心照料的房子。

歷經三家仲介公司、四位房屋仲介、看過將近五十間房子的我們,來到這裡。驚為天人,所有覓屋的倦累一掃而空,於是一天看屋,六百三十萬元談妥,隔日簽約,半個月後交屋;一週規劃,四十天整修,七十萬大洋,新居落成,新婚誌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叫我「林娘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