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這是我在國中教書的第九年。

這段期間,特殊教育成為教師的普遍功\課。我所工作的學校取消特教班,輔導室特教組以教學資源班的形式輔導有需要的學生——這些學生打散到各個班級去;教師通通要參與特殊教育研習;同時,校園裡出現越來越多所謂有「學習障礙」的孩子;開學前後兩週,所有的導師與授課教師不停地召開IEP會議,與家長甚至醫生面談。

這對我們來說,很累。累的不是這些會議,而是後來與這些學生相處、協調他們和同儕之間的衝突、與家長一起工作。我們發現教室裡越來越多的學生有行為偏差的傾向,而我們被告知:這些孩子的問題行為「可能」不是因為家庭教育或個性問題,而是因為所謂的學習障礙或身心障礙(說「可能」,是因為除了部分接受過診療與診斷,卻有更多由於父母親不願意接受事實或害怕孩子被貼標籤,而拒絕使孩子接受診斷後進到特教體系);教育改革的聲浪、家長的期許、民間教改團體促使我們必須以更緩慢、溫和的方式幫助他們:儘管我們教師壓力極大,面對他們幾乎無法預期的行為時,恨不得能狂吼甚至處罰他們!

因為這樣的壓力,以及在教育良知理想與內在現實人性的拉扯,很多老師覺得很挫折。於是,常常看到老師一接到新的班級,就互相問候「你們班有沒有IEP?有多少個IEP?什麼樣的情形?」,或是打聽之前的老師,問問是否有「可能」但未經診斷的個案。之後,開始焦慮、告訴自己要有智慧、要有愛心、要有勇氣。我們知道特教學生進到班級是一種教育愛的展現,更是教育價值的彰顯,但是身為面對這些的第一線教師,我們需要專業的協助、時間與熱情。

《愛因斯坦的孩子》顯現了這樣的熱情。一位體育教練,也是特教老師,偶然的機會下看到NASA的科學營,希望讓他的學生參與。然而這個營隊專為資優學生設計,而他的學生,唐氏症、過動、各種情緒與學習障礙等等。他有一個偉大的夢想,但是遇到更巨大的挑戰:來自同事與督學、來自家長、來自營隊行政單位,最主要的是他那一群孩子......。

這本書在某一些點上,離我、離台灣的教育環境很遠,但又有很多是很相似的——學習障礙孩子的需求,家長與老師的無力與期待,行政單位可能有的官僚與宣傳作風,教育界乃至社會大眾裡一方面高倡教育平等、另一方面塑造菁英教育的兩面手法......。在書中看見這些再熟悉不過的故事,令我莞爾不已,卻又不免激憤、無奈;而書中教師的努力、孩子的細微轉折與改變、有心者的付出與貢獻,使我眼中溢出熱淚、心中湧出熱情。

我不是學者,我不是教育家,我只是一個國中老師,而我喜歡這本書——它使我思考,使我有一些新生的力量重新看待、對待我的學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叫我「林娘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