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天開始在職班上課。第一堂通識選的是「博物館與社會學」,講課的是一位認真、有動力的老師,第一次上課下來,我很喜歡她,也覺得很幸運瞎子摸到美象,呵呵~

接下來的每堂課幾乎都有自我介紹,聽著同學的自我介紹,我想我的表情越來越凝重。

我的同學們,有的是戲劇系的,有的來自音樂系啦、舞蹈系啦、工藝或書畫什麼的,他們都很希望可以修到營養學分提高自己的分數,以利於未來修習中等教育學程;或有人已經在修學程,希望畢業後可以教藝術與人文領域;有的人唸完專科、剛剛畢業;有的看起來已經四、五十,還有覺得兒女長大、可以再出來工作教書的。看到這麼多人想投入教學,我真的很想跟他們說:要不要考慮走別條路?

從我身處的環境、身邊的朋友、在台北市乃至到其他縣市的所見所聞,教師甄試何其不易,尤其是藝術與人文領域,其中最嚴重的,將是表演藝術。其中的原因不外於:
1. 少子化使得各校不敢增聘教師,退休有缺也不敢補。
2. 少子化或許可能促進小班小校,卻因為國家經濟衰退、教育經費縮減,小班小校可望而不可及。
3. 教育經費縮減迫使教育當局必須控管員額,要求每個學校依照規模要少聘一到數個甚至十幾個教師,這些老師的課則由超鐘點或是兼課教師擔任。
4. 表演藝術是一個新課程,各校很容易用「聘不到師資」來作為不聘的藉口(但事實上畢業生陸續進入就業市場了,只是無缺可考),或者優先保障校內已有教師,於是那些被控管的常常是表演藝術或藝術與人文相關教師、乃至綜合領域等非考科。
5.表演藝術教師無缺可考,一則因為在「統整」的帽子下,逼迫視覺與音樂教師兼任,或是配給導師與考科老師「自由應用」——應用個屁!根本就是拿來「自由考試」!
6.當教師沒有做好準備,第一個就反映在課程內容上:用影片打混,或自以為是地教學生演戲演戲,導致觀念偏差或是活動帶不起來;第二個影響學生的受教權益,無法真正從課程中受惠;第三個影響學校乃至社會大眾的錯誤觀感,看不到課程的正面意義,反而認為這個課程是一個錯誤、只是玩遊戲,因而無法支持這門課程。於是,學生痛苦、教師受挫、學校誤解、家長質疑,慘。
7.好的表演教師,通常容易考上正式的,會去兼課的往往沒有做好準備。因此就算一個學校好不容易聘到表演教師,卻可能因為他缺乏經驗,而無法對課程與學生形成正面而可見的效果。
8.有些很會教書的(像我去年帶的實習老師),有自信、節奏好,但是筆試就是考不過(現在筆試這種考法,通常要年輕人、剛畢業的才考得過!);事實上就算筆試過了,碰到兵役問題大概又會被刷下來,誰說這不是一種性別歧視?

這麼多的困難,如果連戲劇系畢業的都考不上、連年輕的都考不上,這些在傳統觀念中較人略遜一籌(畢竟只修八十幾個學分),甚至年近中年的人,該怎麼辦呢?

他們的臉龐通常很有熱情,但是都有自己的限制,例如肢體動作與靈活、口語的表達、精力(經歷)與閱歷等等。看著他們投入但略帶靦靦地地說著自己的理想,我感到心酸。

教師曾經是一個被高度敬重的工作,但是去唸師範的是那種家裡沒錢的人,他們被國家養四年,就是簽了賣身契,有的是迫不得已,有的為了一份固定的薪水,甘之如飴。就連我自己,當年打死都不願意當老師,又自覺得性情火爆,一定會打死學生、惹出麻煩。最後,我卻屈服於老師的一句話:「妳爸爸媽媽各有人生、妳阿公阿媽會離開,為了獨立成長,妳必須去當老師,從經濟獨立開始。」於是我考甄試時,前四志願除了台大,其餘通通是師範大學,後來果真也讓我上了高雄師大。當教師領著一份固定的薪水、每年固定一個半月年終獎金,其他的人很可能領著十幾甚至幾十個月的年終獎金,而那些人在當年很可能都比師範生不會讀書、好玩。教師就是這樣一個工作,餓,餓不死;飽,輪不到我們吃撐。

這幾年經濟情況不比以往,突然大家都要教書了,欣羨穩定的薪水、一畢業就有三四萬的底薪,卻不知道在未來的歲月裡,一年增加不到一千元;都開始計較老師暑假不上班還領薪水、沒有繳所得稅了,於是拿來羞辱老師,拿來作政治工具;或是覺得自己的書也唸得很多,老師真的沒有什麼了不起,甚至是朝九晚五的保母罷了,於是從家長到小孩,常常都看不起老師。但是儘管如此,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想教書,因為一旦考上了,不至於餓死,只要不因憂鬱變得不適任或自殺......。

對於我現在所站/佔的位置,我感到萬分慶幸與感謝;看著我的同學們的臉龐與眼神,我感到心酸,幾乎說不出話來啊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叫我「林娘」 的頭像
    叫我「林娘」

    馬林魚寶齋

    叫我「林娘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